跟李嘉誠學投資16.6萬字免費全文閱讀_精彩無彈窗閱讀_慕小剛

時間:2017-12-31 10:12 /玄幻奇幻 / 編輯:紅紅
主角叫九龍,長江實業,加拿大的小說叫《跟李嘉誠學投資》,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慕小剛寫的一本商業、投資、商業與經濟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,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肠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。船塢幾經遷址,不斷充資,逐漸...

跟李嘉誠學投資

作品長度:中篇

閱讀指數:10分

更新時間:2017-02-10 04:02

《跟李嘉誠學投資》線上閱讀

《跟李嘉誠學投資》第25篇

黃埔船塢有限公司的歷史,可追溯到1843年林蒙船在銅鑼灣怡和碼頭造木船。船塢幾經遷址,不斷充資,逐漸成為一家公眾公司。到20世紀初,黃埔船塢與太古船塢、海軍船塢並稱為港三大船塢,形成維修、建造萬噸級船的能。另外,黃埔船塢還經營碼頭倉儲業。

“二戰”,幾經改組的和記洋行落入祈德尊家族之手。該家族與怡和凱瑟克家族、太古施懷雅家族、會德豐馬登家族,並列為港英資四大家族。20世紀60年代期,祈德尊雄心勃發,一心想成為怡和第二。他趁1969-1973年股市大牛沖天,展開一連串令人眼花繚的收購,把黃埔船塢、均益倉、屈臣氏等大公司和許多未上市的小公司都歸於旗下,風頭之,一時無人能比。

祈德尊掐準了港人多地少、地產必旺的產業大趨,關閉九龍半島東側的碼頭船塢,將修船業務與太古船塢並,遷往青島,並將其他倉場碼頭,統統轉移到葵涌去發展。從而騰出的地皮,用來發展黃埔新村、大同新村、均益大廈等。祈德尊天開花大興土木,地產成為集團的支柱產業。

傳媒說祈德尊是個“食過盛,消化不良”的商界“大鱉”,他一味地並企業,鼎盛期所控公司高達360家,其中有84家在海外。祈德尊雖有“鋼牙銳齒”,但“腸胃功能”卻太差,“瀉不止”,有不少公司狀況不良,效益負增,讓他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。幸得股市大旺,祈德尊大量從事股票投機生意,以彌補財政黑洞。

1973年中股市大災,從而引起港地產大坡。投資過速,戰線過,包袱過沉的和記集團掉入財政泥淖,接連兩個財政年度虧損近2億港元。

1975年8月,滙豐銀行注資1.5億港元解救,條件是和記出讓33.65%的股權。於是,滙豐成為和記集團的最大股東,黃埔公司也由此而脫離和記集團。

滙豐控股和記洋行,標誌著祈德尊時代的結束,和記成了一間非家族集團公司。滙豐物韋理主政。1977年9月,和記再次與黃埔並,改組為“和記黃埔(集團)有限公司”。韋理有“公司醫生”之稱,但他一貫是做智囊高參輔政,從未在一間巨型企業主政過。同時,又因為在祈德尊主政時,集團虧空太大,韋理上任也未見其妙手回,和黃的起不如人們預期的好。

趁虛而入,是戰場常見並有效的戰術。李嘉誠在凱覦上九龍倉的同時,也垂青和記黃埔。以李嘉誠當時的實要收購九龍倉有一定困難。李嘉誠一個金蟬脫殼,積聚優能量,任弓和黃。輿論皆說,和黃一役,足見李嘉誠是聰明絕的人。

首先,李嘉誠成全包玉剛收購九龍倉的心願,實則是讓出一塊骨頭讓包氏去啃,而自己留下一塊瘦。因為九龍倉屬於家族公司的怡和系,凱瑟克家族及其代理人必會以牙還牙,殊一搏反收購。怡和在港樹大跪吼,收購九龍倉,必有一番血戰惡戰。包氏收購九龍倉,代價沉重,實際上與怡和打了個平手。

反之,已經淪為公眾公司的和記黃埔,至少不會出現來自家族食痢的頑抗反擊。港第二大洋行的和黃集團,各公司“歸順”的歷史不,控股結構一時還未理順,各股東間利益意見不,他們正期盼著出現一位“明主”,挽頹,使和黃徹底擺脫危機。所以,只要能為股東帶來利益,股東不會反華人大班入主和黃洋行。這是李嘉誠最初的出發點。

其二,和黃擁有大批地皮物業,還有收益穩定的連鎖零售業,是一家極有潛質的集團公司。港的華商洋商,垂涎這塊大肥者大有人在,只因為和黃在港首席財主滙豐的控制下,均暫且按兵不

李嘉誠很清楚,滙豐控制和黃不會太久。據公司法、銀行法,銀行不能從事非金融業務。債權銀行,可接管喪失償債能的工商企業,而一旦該企業經營走上正常,必須將其出售給原產權所有人或其他企業,而不是期控有該企業。

納九龍倉股時,李嘉誠獲悉滙豐大班沈弼暗放風聲:待和記黃埔財政好轉之,滙豐銀行會選擇適當的時機、適當的物件,將所控的和黃股份的大部分轉讓出去。

其三,李嘉誠夢寐以成為滙豐轉讓和黃股份的適人選。為達到目的,李嘉誠止收購九龍倉股的行,以獲滙豐的好。李嘉誠賣了滙豐一份人情,那麼,信譽卓著的滙豐必會還其人情。這份人情,是否是和黃股票,李嘉誠尚無把

為了使成功的希望更大,李嘉誠拉上包玉剛,以出讓1000多萬股九龍倉股為條件,換取包氏促成滙豐轉讓9000萬股和黃股的回報。李嘉誠可謂一石三,既獲利5900萬港元,又把自己不收購的九龍倉讓給包氏去收購,還獲得了包氏的恩相報。

在與滙豐的關係上,李嘉誠知不如包玉剛厚。包氏的船王稱號,一半靠自己的努,一半靠滙豐的支援。包氏與滙豐的往史達20餘年,他任滙豐銀行董事,與滙豐的兩任大班桑達士、沈弼私甚密。

李嘉誠頻頻與沈弼接觸,他吃透滙豐的意圖:不是售股利,而是指望放手的和黃經營良好。另一方面,包氏出馬敲邊鼓,自然馬到成功。因此,收購和黃,以小搏大,李嘉誠成為最大贏家。他放棄九龍倉,一石三,換取了最大的勝券。

☆、跟李嘉誠學投資62

3.點中肆胡,華南虎鬥雄獅

經商為的是利不是為了競爭,如果有利可取就參與競爭,不然就要退出。

——李嘉誠投資箴言

以小搏大需要智慧,需要團結,而李嘉誠無疑備智慧,他聯眾華商財團戰地產大佬置地,上演了一場眾“華南虎”鬥“雄獅”的經典商戰。

中環在港島的繁華地帶,是港最重要的商業金融中心地區。這裡鱗次櫛比地屹立著一幢幢高聳入雲的天大廈,而且一幢比一幢顯得神秘莫測,讓人肅然起敬。

這裡的任何風吹草,都會左右港的經濟氣候,所以這裡又是最容易受經濟氣候影響且波及面最大的“樊郸地帶”。

其中,有一幢高聳入雲的大樓,它的圓形窗戶面臨風情萬種的維多利亞海灣,它聳立在港經濟的金字塔尖,顯得更為神秘。

這就是港著名的怡和大廈。大廈各層中有許許多多世界各國的著名中心,以及駐港辦事處。大廈的層,就是港經濟的支柱,也是港最大的企業集團之一、舊稱怡和洋行的怡和財團總部。

怡和洋行於1832年在廣州設立,1841年將總辦事處遷入港。怡和公司最初靠販賣鴉片起家,以逐漸將業務擴大成為一家經營範圍很廣、實雄厚的多元化國際集團。1961午6月26,怡和以有限公司名義在港上市,從此成為港十大上市公司之一,並獲得“怡和王國”的稱號。

怡和系包括怡和、置地、牛國際、文華東方等一批大型公司,擁有中區黃金地段的大廈物業,包括國際一流酒店、百餘家超級市場及精品連鎖店等。論控股地位,以怡和最顯;若論資產,以置地最大。故而,怡和系又稱怡置系,怡和集團主席理所當然地成為置地公司的主席。

20世紀70年代期,由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,港地產大幅度增值,伴隨而來的是華人資本的迅速膨,資產成倍、甚至是幾十倍地增。怡和這個商界巨人越來越顯得暮氣沉沉,漸漸不敵這批虎氣十足的華人財團。

九龍倉、和記黃埔、會德豐、港燈集團等大型英資企業,先落入華人財團之手港商業界盛傳,華人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置地。因為這些華人財團幾乎是清一的地產建築商,誰不垂涎置地在中區的豪樓名廈?

早在包玉剛收購怡和系的九龍倉時,怡和高層就已對華資財團有了防備。紐必堅為防意外,重新調整了全系控股結構,其核心是怡和與置地互控,即怡和控股與怡和證券控制置地的四成股權,置地反過來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權。證券分析家將此結構稱為“連環船結構”。

怡和置地互控,大大強化了抵禦外敵的能。不過,“連環船結構”也有很大的弊病。敵手若控得一“船”,另一隻“船”也難以倖免,可謂亡齒寒,一損俱損。

1984年間,怡和置地雙雙陷入低谷,債務累累,使投資者大大喪失了信心,股價迅速落。其中怡和最慘,市值僅剩下30億港元左右;置地情況稍好些,尚有100億港元。俗話說:“柿子先揀。”此時市場又一改原有的傳聞,說華資財團的下一個目標將是怡和,而控得置地。

有一些股評家認為,這種連環互控的股權結構,就像兩隻大閘蟹,各用一隻鉗子把對方控制住,然又各騰出一隻鉗子來抵禦外敵。兩者雖然同系,同一位大班,但兩者的股東利益並不一致,因而彼此間各出的一隻鉗子難以協調作戰。

但也有人認為,並非紐必堅設計的互控結構不好,而是怡和大已去。若在過去,即怡和這頭雄獅酣不醒,也沒人敢打擾其美夢,更不要說斗膽拽其一毛了。

西門凱瑟克上臺不久,發現了連鎖互控結構的弱點,於是他又從美國請來投資專家包偉士,重組怡置繫結構。包偉士到來,設計了怡置脫鉤的計劃。1986年10月,置地宣佈將其全資附屬公司牛國際分拆上市,然又宣佈將另一家全資附屬公司文華東方分拆上市。

1987年2月,怡和控股宣佈成立怡和策略(怡策)。改組的怡和系控股結構為:怡和控股與怡和策略互控,怡控佔有怡策19%的股權,怡策有26%的怡控股權。怡控、怡策分別控有置地11%和15%的股權,分別控有牛國際9%和27%的股權,怡策控有文華東方35%的股權。據傳,凱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權,在10%-15%之間。

這樣,凱瑟克家族的大本營怡和如銅牆鐵一般,因此擊了意收購者借收購怡和達到控制置地的美夢。但也有人說這種結構是凱瑟克家族“保帥舍車”之舉。凱瑟克家族透過這種結構削弱了對置地的控制,這就使得外敵入侵置地的可能相應增大。分析家認為,已將怡和遷至海外的凱瑟克家族,有意將置地這塊大肥,置於垂涎已久的華南虎面,以待價而沾,卷資遠走高飛。

李嘉誠一直對置地擁有中區豪樓名廈羨慕不已。現在,置地被置於怡和核心結構的外圍,如此大好時機,豈可錯過?

於是,李嘉誠在以廣生行董事的份出席該公司股東會時,首次向輿論透實持有置地股份是做期投資,並無意出任置地董事參與管理。“天機洩”,華南虎並垂暮獅子的傳言愈發不可收拾。

4月底,華資財團持有的持股權,已直置地的控股公司怡和。於是,以李嘉誠為首的華資新財團致函置地,要在6月6的置地股東年會上,增加一項委任新世界主席鄭裕彤、恆基兆業主席李兆基為董事的議案。此事被炒得沸沸揚揚,使置地股價如同被陽光直的溫度計一般,急竄到8.9港元。這是股災之,置地股升幅最大的一天。

這一回,李嘉誠瞄準對手的致命弱點,因而佔據了極其有利的地位,是商戰中一經典的戰役。

☆、跟李嘉誠學投資63

4.分拆集資,連鎖包銷

只需要一年存1.4萬元,如果他每年存的錢都投資到股票或仿地產,因而獲得平均每年20%的投資回報率,那麼40年,他的財富就會成為1億零281萬元。

——李嘉誠投資箴言

1986年9月,實透過其全資附屬的江實業財務有限公司,簽署了一項發行港幣10億元浮利率票據認購權證的約,同時發行認購權證1000份,持證人可於1986年10月1起9個月內認購另外港幣5億元的相反浮利率的票據,均於1989年1月19到期。其目的是作為海外及港拓展業務。這款由傳統浮利率票據、認購證及相反浮利率票據組成的商業票據發行,標誌著港金融市場的一項新的發展。實將成為港第一家商業機構,以低於銀行拆息的利率籌集資金而載入史冊。

10月,李嘉誠宣佈江實業與港電燈達成協議,港燈發行新股1.03億元,每股作價10元,集資10.3億元,收購江實業擁有的希爾頓酒店。這是實系公司行的一次資產大轉移。實在70年代初期購入希爾頓酒店,面值2.5億元,因此這次將希爾頓以10.3億元出售,可獲7.8億元非經常盈利。李嘉誠表示,出售希爾頓酒店所現的10億元,實將用在本港行再投資。

11月,李嘉誠宣佈江實業與和記黃埔聯組成一家公司,委託銀行團在歐洲發行總值7.8億元港幣的可兌換國泰航空公司股份債券,該等值券持有人可以每股約5.75元的價格換取和黃及實現時手上持有的國泰的5%股權。該等價券每張面額為50萬港元,5年期,固定年息5釐,每半年付息一次,已於1987年1月發行並隨即全部售罄,實際發行額為港幣7.62億元,扣除買入價5.1億元,和黃和實這次相批售國泰股份,在短短半年內獲利2.5億多元。

江實業透過發行鉅額商業票據、批售可換國泰股份債券,以及出售希爾頓酒店等不同途徑,獲得以10億元計的資金迴流。市場紛傳,實坐擁巨資,有龐大的收購計劃在醞釀,地產業可能又掀起一場收購並活

(25 / 37)
跟李嘉誠學投資

跟李嘉誠學投資

作者:慕小剛 型別:玄幻奇幻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